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史漢選讀
Readings in Shi ji and Han shu 
開課學期
108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系  
授課教師
閻鴻中 
課號
Hist3140 
課程識別碼
103 5294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1 
備註
歷史系選修(40人)兼通識A2*(40人)。
限學士班學生
總人數上限:80人
外系人數限制:4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81Hist3140_ShiHan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司馬遷史記首創紀傳體,班固漢書繼之而作,兩書在體裁、敘事和思想觀念上,能集前代學術之大成,又別開新局,因而成為人文之學汲之不盡的寶庫,後代正史、甚至所有史書的主要典範,對學術文化傳統的影響極其深遠。

這門課程將導讀兩書篇章,本學期擬以歷史思想、吏治與戰爭為主要議題,進行聯繫與比較。希望兼顧三種向度:第一,成一家言:兼顧思想性及其學術背景。第二,通古今之史學:以古、今史學的標準,對兩書的取材辨證、編撰方法與風格、歷史知識與思想,進行考察和比較。第三,典範性:歷代研讀者的分析評價和改寫改編,一窺史學和思想的傳承變化。

除了教師的講解,也將結合同學們自己的詮釋、提問和對話。選課同學需要進行若干課外的分組討論和協同工作。 

課程目標
1.從思想、學術、歷史、文化等多重視角,認識史記、漢書的寫作背景及文化內涵。
2.參考歷來重要考訂、詮釋、評析之作,學習閱讀紀傳體史書、運用其史料、理解其思維的方法。
3.運用歷史學研究的方法和工具,挖掘史籍的豐富內涵,也給予適當的批判。 
課程要求
1.課前閱讀指定讀物,按時完成作業。(主、雙修歷史者共六篇;輔修歷史者五篇;非主雙輔歷史者四篇。)
2.參與一次課堂提問,提問各人自行負責,建議分組合作準備。
3.參與一次文本分析,分組自選主題,課堂進行講解。(每組三至五人;講解時間15分鐘。全篇介紹表現佔1/3;重點段落分析表現佔2/3)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3:20~18:00
每週二 13:20~18:00 備註: 研究室位於國青大樓431室。電話:02-33669528。如需另約時間,請直接跟老師聯 絡。 
指定閱讀
1.《史記會注考證》,〔南朝宋〕裴駰集解,〔唐〕司馬貞索隱,〔唐〕張守節正義,〔日〕瀧川資言考證,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,1932-34印行。影印本多種,上海古籍有標點本。
2.《史記三家注》,〔南朝宋〕裴駰集解,〔唐〕司馬貞索隱,〔唐〕張守節正義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修訂本,2014。
3.《漢書補注》,〔唐〕顏師古注,〔清〕王先謙補注,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長沙刊本。影印本多種。上海古籍有標點本,便於利用。
4.《漢書》,〔唐〕顏師古注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,1962。臺灣翻印本多種。
5.韓兆琦,《史記箋證》,南昌市:江西人民,2004 多收近代學者觀點,亦涉考證  
參考書目
吳樹平等,《全注全譯史記》,天津古籍,1995 譯註精審
韓兆琦編著,《新譯史記》,臺北:三民,2008
Burton Watson,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, New York : Columbia University
Press, 1971
William H. Nienhauser, (倪豪士)編譯, The Grand Scribe’s Records , Bloomington:
Indiana University Press, 1994- 譯註精審
吳榮曾、劉華祝,《新譯漢書》,臺北:三民,2013 譯註精審

〔清〕梁玉繩,《史記志疑》 清代考據學者治《史記》之大宗
〔清〕姚祖恩,《史記菁華錄》
〔明〕凌稚隆輯,〔明〕李光縉增補,〔日〕有井範平補標,《補標史記評林》,地球出版社影印日
本明治十六年刊本)凌、李輯自宋元明諸家之說,有井補人初及日人之說,以評析史文及人物、史事
為主,少及考證
楊燕起、陳可青、賴長揚編,《歷代名家評史記》,北京師範大學,1986/臺北:博遠,
1990(一名《史記集評》,北京:商務,2015)
吳汝綸,《史記集評》,附錄〈各家史記評語〉 全書評點,不附註解;附錄匯集歸有光、方苞
所影響之清代古文家見解,特可參考
周振甫編,《史記集評》,重慶大學,2010
施之勉,《史記會注考證訂補》,臺北:華岡(中國文化大學),1976
〔日〕水澤利忠,《史記會注考證校補》,東京: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刊行會,昭和32-
33[1957-1958]
王叔岷,《史記斠證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1983

〔明〕凌稚隆輯評,《漢書評林》,明萬曆吳興凌氏刊本
施之勉,《漢書集釋》,臺北:自印本,三民書局經銷,2003
施之勉,《漢書補注辨證》,香港新亞研究所,1961
吳榮曾、劉華祝,《新譯漢書》,臺北:三民,2013
楊樹達,《漢書窺管》,上海古籍,2007/2013
吳恂,《漢書注商》,上海古籍,1983

〔清〕梁玉繩等撰,《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》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,1982
陳直,《史記新證》、《漢書新證》,天津人民,1979二版/北京:中華,2006
劉咸炘,《太史公書知意》、《漢書知意》,收於《四史知意》、《劉咸炘學術論集:史學
編》) 治史記有家學淵源,對清代學者見解抉擇甚精,亦自成一家之言

〔宋〕 司馬光著,胡三省注,《資治通鑑》 ,北京:中華/四部叢刊本
〔宋〕 呂祖謙,《大事記(含解題、通釋)》 ,四庫全書本
〔元〕 朱禮,《漢唐事箋》 ,四庫全書本、李銕橋道光刊本
〔漢〕 荀悅,《漢紀》,臺北:臺灣商務、鼎文/北京:中華
〔宋〕王益之,《西漢年紀》,臺北:鼎文,臺灣商務,藝文/鄭州:中州古籍)

譚其驤主編,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,北京:中國地圖/臺北:曉園,第1册:原始社會.夏.商.西
周.春秋.戰國時期;第2册:秦.西漢.東漢時期
許盤清,《史記地圖集》(第二版),北京:地震,2017
許盤清,《漢書地圖集》(第二版),北京:地震,2016
錢穆,《史記地名考》,香港:龍門,1968
王恢,《史記本紀地理圖考》,臺北:國立編譯館「中華叢書」,1990
王恢,《漢書地理志圖考通檢》,臺北:文海,1975
「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」,中研院史語所製作,含商代至戰國歷史地圖,特別精審,且便於研究
和繪圖使用
〔唐〕作者不詳,何清谷校釋,《三輔黃圖校釋》,北京:中華,2005
〔宋〕宋敏求,《長安志》
〔元〕李好文,《長安志圖》
〔元〕駱天驤著,黃永年點校,《類編長安志》,西安:三秦,2006

朱東潤,《史記考索》、《漢書考索》,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(第一版),1996
于大成、陳新雄編,《史記論文集》、《漢書論文集》,臺北:木鐸,1978、1976
張高評編,《史記研究粹編(一、二)》,高雄:復文,1992
李紀祥編,《史記學與世界漢學論集》,臺北:唐山,2012
柯馬丁、李紀祥編,《史記學與世界漢學論集續編》,臺北:唐山,2016
徐朔方,《史漢論稿》,南京:江蘇古籍,1984(超星電子書)
逯耀東,《抑鬱與超越: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》,臺北:東大,2007
阮芝生,〈司馬遷之心──〈報任少卿書〉析論〉,《臺大歷史學報》26期(2000.12)
張大可,《史記研究》,北京:商務,2011
呂世浩,《呂世浩細說史記:入門篇》,臺北:時報出版,2017
呂世浩,《秦始皇》、《帝國崛起》、《敵我之間》、《霸王之夢》: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,臺
北:平安文化,2014-17
呂世浩,《從《史記》到《漢書》: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》,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09
薛仁明,《進可成事,退不受困:薛仁明讀史記》、《天人之際:薛仁明讀史記2》,臺北:九
歌,2014、2016
魯西奇,《何草不黃:《漢書》斷章解義》,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,2015

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 (目前最可靠的傳統典籍電子資料庫,二十五史採中華書局點校本)
張大可、俞樟華、梁建邦編,《史記論著提要與論文索引》,北京:商務,2015(早期版本:
陝西省 司馬遷研究會、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編,《司馬遷與《史記》研究論著專題索引》,陝西人
民教育出版社,1995 )
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
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
中國知識資源總庫 (含中國大陸期刊論文、優秀碩士論文、博士論文等資料庫)
(漢學研究中心)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 1912-2009(含台灣、大陸。涵蓋兩漢史學研
究論著。)
(漢學研究中心)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 1912~2002(含台灣、大陸。涵蓋兩漢史學部分研
究論著。)
(漢學研究中心)外文期刊漢學論著目次資料庫
臺大歷史學報電子資料庫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作業 
60% 
★分為五類:(1)研究摘要及討論;(2)史料來源分析、註釋比較分析;(3)圖表繪製及分析;(4)敘事及改寫比較分析(可含改編或改寫);(5)專題研究。★主、雙修歷史者,作業六篇,需涵蓋五類,另一篇可任選一類或自訂目標。★輔修歷史者作業五篇;非主、輔修歷史者作業四篇。均需為不同類型。 【第1、2類必選,且優先繳交,請留意時限。】 
2. 
單元講解  
20% 
負責一次單元講解;依個人貢獻及全組表現綜合評量。  
3. 
單元提問 
20% 
負責一次單元提問;依個人貢獻及全組表現綜合評量。 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09/12  課程概述.書目介紹 
第2週
09/19  導論:司馬遷和班固的學術思想背景 
第3週
09/26  史記中的當代史(一)匈奴、大宛、西南夷列傳、衞將軍驃騎列傳、侯表、三王世家。參漢書武帝紀。 
第4週
10/03  史記中的當代史(二)續前 
第5週
10/10  國慶紀念日放假 
第6週
10/17  史漢的「紀」(一):秦始皇本紀,漢書宣帝紀(霍光、魏相丙吉、蕭望之傳)*分組報告開始 
第7週
10/24  史漢的「紀」(二):漢書元帝紀、成帝紀(佞幸傳石顯、外戚傳、劉向傳) 
第8週
10/31  漢書對史記的因、革、訂、補:惠帝紀、文帝紀、武帝紀,朝錯、董仲舒、李廣蘇建、佞幸、游俠傳等 
第9週
11/07  史漢「表」體:秦楚之際月表、諸侯王表、百官公卿表、古今人表 
第10週
11/14  史漢名吏:張馮汲鄭、雋不疑、于定國、薛廣德、鮑宣、薛宣、朱博、尹翁歸、何並 
第11週
11/21  史漢名將:廉頗藺相如列傳、韓信、趙充國、陳湯傳 
第12週
11/28  儒生與節士:儒林列傳(儒林傳),蘇武李陵傳 
第13週
12/05  古史與春秋戰國史(附論春秋學):五帝本紀、郊祀志、十二諸侯年表、六國年表、古今人表 
第14週
12/12  先秦諸子:史記老子韓非、孫子吳起、孟荀、商君列傳,漢書藝文志諸子略、古今人表 
第15週
12/19  政論:賈誼、賈山、匈奴傳贊、兒寬傳贊、終軍、賈捐之(可自選) 
第16週
12/26  史漢書志(一):史記天官書、漢書藝文志、五行志 
第17週
01/02  史漢書志(二):史記河渠書,漢書溝洫志、地理志 
第18週
01/09  總結討論:史漢異同、馬班優劣的多重視角